保存成功
  • 数字经济畅通双循环的路径

    沈阳市发改委 2021-07-20
    微信查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查看原文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可见,畅通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经济循环体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从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经济分析框架看,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关键是找准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催化剂”。数字经济因具有创新性、融合性、连接性等特征,既能够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创新能力,又能够催生新业态、打造新动力、培育新动能,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催化剂”。

数字经济畅通经济循环的机理

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近代以来,历次技术变革都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蒸汽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英国等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电力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推动了通信、交通、机械制造的大发展、大创新、大繁荣,一些国家依靠技术优势从全球广泛获取资源,趁势步入强国行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和成熟,互联网日益普及,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格局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当前,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兴起,给经济格局带来新的潜在影响。一方面,新一代数字技术具有技术替代和空间压缩效应,使得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活动从传统经济空间向“数字化空间”集聚,进而影响经济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促进生产、交易、消费等经济活动在不同空间实时、便捷的联结,提升要素流通效率,改变要素配置路径,进而影响经济分工,并对经济格局产生多层次、系统性的影响。

数字经济畅通经济循环的理论逻辑。由于数字经济具有特殊的理论特质,其对畅通双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一是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主要是畅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环节的堵点。数字经济具有成本节约效应,能够推动交易成本降低和边际成本递减;具有效率提升效应,能够提高研发、制造、流通、交易效率。因此,发展数字经济能够压缩经济循环成本,有效提升经济循环效率。二是有利于畅通供需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设强大内需市场,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数字经济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能够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市场;具有精准配置效应,能够提高生产要素匹配性、降低产业链价值消耗;具有创新效应,能够促进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因此,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和消费对接,拓展生产和消费边界。三是有利于畅通国际大循环。畅通国际大循环主要是形成内外联动的供应链、产业链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数字经济具有产业关联效应、融合赋能效应,能够通过数字技术的扩散与应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构建数字化产业体系。

双循环的堵点与数字化疏通路径

数字经济疏通国内大循环堵点。一是在生产环节,企业主体设立和经营便利化程度还不够,很多涉企事项必须持法人身份证才能办理,一些投资事项办理时间长、申报材料多、办事成本高;关键数字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企业供应链安全面临威胁,产业竞争力、价格竞争力不够。要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加快打造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在全国范围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掌上可办”,进一步推动涉企政务服务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完善关键数字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力争用较短时间尽快实现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关键数字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二是在流通环节,批发和零售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较高,产品消费价格还比较高。要在规范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平台经济发展,加快建成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减少交易环节,降低资源匹配成本;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建设数字化物流系统提高流通效率。三是在分配环节,数据作为要素参与分配未落到实处,数据要素红利未得到充分释放。要加快完善数据定价机制,积极推动数据资源资本化,实现数据资源保值增值,努力将数据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四是在消费环节,虽然小额交易的移动支付场景较为普遍,但囿于支付工具与银行账户存在绑定关系,移动支付仍受到很多限制。要借鉴2021年春节期间北京等地向居民发放数字红包的经验做法,加快发展数字货币促进居民消费,加快数字货币在消费支付、大额转账、跨境交易等场景的应用,提升交易效率。

数字经济疏通内需市场建设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这既符合大国经济的发展规律,也是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一是从供需匹配看,生产要素资源、金融资源错配现象比较突出,社会闲置生产资源、服务资源利用不足。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供需分析和精准匹配,利用移动互联网提升交易撮合效率,尽快调节供需两端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以共享经济为例,网约车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消费者和供给者的多元匹配,并通过定价调节机制推动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使得供需两端匹配效率明显更高。二是从扩大消费看,传统消费市场经过多年培育,基本成熟且难有大的增长,但新型消费品供给不足和新消费人群培育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要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柔性制造,满足长尾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鼓励开辟式创新,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激活乡村“未消费市场”和中低收入“未消费人群”的消费潜力。三是从扩大投资看,关键是扩大有效投资。长期以来我们在房地产、制造业等领域始终保持较高的投资,但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的投资效率自2010年以来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投资的带动效应有待提高。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因其具备兼顾短期拉动经济和中长期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作用,应成为扩大投资的重点投放领域。要进一步放开新基建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范围,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提高投资效率。

数字经济疏通国际大循环堵点。近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从约60%降至约30%,但石油、集成电路的进口依存度和计算机、平板电脑的出口依存度却持续走高,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保持国际大循环畅通势在必行。一是从产业链安全看,美国等国家出于遏制中国发展、解决本国就业等复杂心态,持续推动制造业回流和与中国科技脱钩,加之疫情造成货物和人员交流受阻,产业链上各方信任度有所降低,关键产业有断链风险。要围绕推动装备制造等关键产业链自主可控,鼓励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产业链云平台,协同研发设计、原料供应、物流运输、生产制造等供应商,打造自主可控产业生态体系;围绕推动供应链安全、信任、可追溯,加快区块链技术运用,有效解决供应链中产品可信、信用传递、信息造假等问题。二是从国际经贸看,受到部分国家、地区逆全球化做法和疫情影响,国际贸易有下降趋势,国际大循环被迫降速。要加快推动国际贸易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数字自贸区,鼓励数字贸易和非接触贸易,利用数字技术优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催生新的贸易增长点。三是从产业分工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受到较大阻力。要积极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高水平对接。

构建数字经济畅通双循环的长效机制

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增强双循环发展动力。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两个基础性支撑要素。一方面,要着力建设共性数字技术平台,加快数字技术成果研发和转化,这是推动数字技术从理论研究走向生产实践、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也是助力畅通双循环的基础性工作。聚焦关键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对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且高度依赖进口的关键数字技术、共性数字技术开展集中攻关,提高数字技术的自我供给能力。加强对共性数字技术研发的财政资金支持,建立研究成果向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公开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和融通创新。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经济活动向精准化配置、精细化服务和柔性化生产的方向转型,提高经济匹配效率。要加快推动数据资源资产化、数据资产资本化和数据资本可交易化,建立健全数据资源权属划分、定价交易、担保融资等制度机制,实现数据资源保值增值和价值释放。积极推动数据的高质量开放和高效率利用,加快完善多元主体数据资源共享合作制度,提升各行业数据利用效能。

加快建设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畅通双循环的关键是实现要素的循环,建设数字产业集群有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集群内相关企业共建产业链和协同创新,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集聚、流动和利用,也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为畅通双循环提供战略支撑节点。各地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结合自身产业实际,围绕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发展需求,抓紧出台优惠政策,着力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域内集聚,加快形成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数字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数字产业集群资源要素集中、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影响力大的作用,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要坚持需求导向、成本导向和政策导向,着力在产业集聚地区、能源富集地区、政策友好地区推动建设数据中心等战略性新基础设施,用高质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助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循环畅通。

激发新型数字消费潜能,夯实双循环战略基点。消费既是经济活动的起点,也是经济活动的终点。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而扩大消费是实现经济循环的关键。中国是消费大国、消费互联网大国,疫情进一步催生了数字消费的窗口机会,线上经济逆势大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14.8%,彰显出数字消费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能够预见,数字消费正处于发展成长期,是建设强大内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打造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精准把握消费者动向、共同创造产品和服务,通过让消费者参与前期产品和服务设计,精准发现现有产品痛点,精准制订产品改进计划,精准匹配目标消费者实际需求。二是打造无缝个性化消费体验。利用数字技术做好消费者购前在线体验,让消费者提前感知消费效用,提振消费者购物意愿和预期。三是打造新的数字化消费场景。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传统消费互联网有了新的链接能力,已从侧重链接信息向侧重链接行为和活动转变。要积极发展智能健身、云上演艺等新消费体验和在线教育、在线会议、在线医疗等新消费业态,不断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推动“两化”协同发展,厚实双循环发展根基。双循环的重点是产业的循环与畅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提升产业质量、促进产业循环的关键。一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均衡发展。数字产业化强调数字资源经济价值的转化,核心是补齐短板,确保产业间和产业链的循环畅通。要积极运用产业政策,做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建立以重要行业领域为应用驱动、以龙头企业需求为研发驱动的数字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协调解决好数字产业竞争失衡、数字技术研用失衡问题。二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充分发展。产业数字化强调用数字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经济价值的再创造。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新业态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着力解决经济发展效益、动力和质量问题。三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经济循环就是要努力形成需求(产业化)牵引供给(数字化)、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以“两化”协同助力经济发展更加安全、更加有效。要建立健全数字化产业生态体系,实现政策、产业、市场、人才、资金、技术的相互匹配和互为拉动;构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搭建汇聚政府管理机构、数字经济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无缝隙、动态化、全时域的协同管理机制和技术平台,确保供给端问题被及时定位和解决,需求端诉求被及时采纳和响应,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数字经济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