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纪委州监委监督推动机场净空超高整治取得进展 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向环京地区延伸 张广宇陪同丰家雷到上海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扬州市扬子江投资发展集团财务经理招聘简章 中机十院连续中标多个特色项目 国有土地划拨用地批前公示(【2022】04号) 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何勇海赴市政分院、地下空间公司进行“转作风、开新局”基层调研 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领导班子与澄月街道负责人座谈 【涟源市】涟源两名优秀军人家庭收到二等功喜报 旭辉铂悦滨江项目5#、6#栋公寓式酒店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批表 市工信局召开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会 G309线定远至达川段工可召开方案讨论会 醴陵市局:召开醴陵市株醴新城规划建设专家座谈会 中铁•和著莲城一期6#地块 李小鹏主持召开部务会,强调: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工作取得实效 部省合力推进海南自贸港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山东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来我区调研碳纤维产业发展情况 转发《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和财税政策的通知》的通知 李健到牂牁江沿湖西毛公路“渡改路”整改工程一标调研 王凌云带队赴省旅游集散中心项目调研指导工作 喜迎二十大”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
保存成功
  • 【深度透视】打好“特优牌”叫响“晋字号”

    山西省政府网 2023-10-23
    微信查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查看原文

“阳高红”西红柿是阳高县着力发展的特色产业。图为沃林农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分拣西红柿。周振宇摄

隰县龙泉镇上留村玉露香梨示范园农民喜摘丰收的果子。金建强摄

广灵县宜兴乡三间房村村民正在查看谷子的长势情况。霍飞飞摄

  阅读提示

  圆润金黄的山西小米、酥脆多汁的玉露香梨、香甜可口的吉县苹果、声名远播的平遥牛肉……这几年,一大批“晋字号”农产品吸引了八方来客。

  同样是桃仁,有的撒点巧克力粉就闯进了国际市场;同样是苹果,有的论斤卖,有的却是按个卖……背后体现的就是品牌的魅力和力量。

  农业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省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实施农业“特”“优”战略,高点谋划、高位推进,打造“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晋字号”农产品在全国影响力逐步增大。目前,已创建了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药茶等1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评选出运城苹果、大同黄花、隰县玉露香梨等46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发布10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认定发布66个“有机旱作·晋品”代表产品。

  展现地域特色,让品牌更“特”

  “天赋中阳美,地道黑木耳。”秋日,位于吕梁山上的中阳县暖泉镇迎来了黑木耳的丰收季。

  地处吕梁山脉中部,中阳县森林覆盖率达49.44%,而且昼夜温差大,是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天然宝地。2018年以来,该县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特色产业。几年时间,“小木耳”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大产业”,成为当地最闪亮的名片。

  产业发展离不开品牌的打造。实践中,中阳县紧抓木耳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发展高附加值的黑木耳精深加工,形成木耳醋、木耳酱、木耳多糖等独具特色的系列产品,不断提升“中阳山宝”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

  今年,全县木耳种植5320万棒,预计产量530万斤,产值可达1.6亿元,可带动菌棒厂、采摘园、销售等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

  中阳木耳的品牌建设之路,正是我省积极打造“特”“优”农产品品牌的一个缩影。

  旱作源于特色,有机孕育晋品。山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必须抓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发展小而精、特而优的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居全国第四;“五寨马铃薯”等7个产品实施2022年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全省127个“特”“优”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一颗小苹果,改变着大宁县“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的旧模样,成为承载果农增收的“致富果”。

  秋季里,在大宁县曲峨镇白村一带,百亩苹果示范园里煞是热闹:果农们正忙着摘袋,一颗颗色泽诱人的果实沐浴着秋阳,散发出股股清香。

  “今年进入盛果期,收成预计能比去年翻三倍,收入相当可观。”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元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宁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域内土壤疏松、光照充足、海拔高、温差大,种植苹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当地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在科技引领、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塑造上下功夫,探索出一条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据了解,在“十四五”期间,全县“宁脆”苹果种植面积将突破5万亩,实现人均一亩。

  在我省,特色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动能。

  眼下,正是阳城县寺头乡忙着采桑叶、喂蚕、收获鲜茧的时节,企业收购点和加工车间忙着接收订单,并为客商赶制订单产品。

  近年来,素有“华北蚕桑第一乡”美誉的寺头乡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蚕桑产业,带动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全乡优质桑园面积达7000亩,1600多户农民从事养蚕生产,建设养蚕大棚300多栋,农民人均养蚕年收入1万元。

  做足管控文章,让品牌更“绿”

  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为兴县培育优质杂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如何依托资源优势,走出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建设绿色谷子基地、推广有机旱作新技术、创建种子繁育基地、打造种业创新平台……近年来,兴县“咬定”富民目标,坚持做好小杂粮这篇“大文章”。

  从提供优种、做好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监管,到实施标准化生产,再到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兴县将绿色健康贯穿杂粮生产全过程,擦亮“兴县杂粮中国好粮”品牌。2022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杂粮产业链产值达10.24亿元,杂粮收入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

  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品质是根基。近年来,我省持续强化质量管控,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协同发展,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管控,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到2025年全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将稳定在98%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数达到1938个,同比增长17%,增速居全国前列。

  秋风送爽,行走在灵丘县的乡野田间,处处透着生机和希望。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2013年,灵丘县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以车河社区为试点,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新路。目前,车河已基本形成了“产储加销”的特色农业一体化产业链,村里人实现了靠“链”就业、“链”上增收。

  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春透露,种出好粮、好蔬菜的秘诀很简单:有好的水源和土壤,并且全程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

  有机农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2013年到2022年,车河农业生产总值由30万元升至500万元,人均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21500元。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万亩,有机农业总产值达5亿元。

  发展“特”“优”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

  “这个大棚里,是新研发的16个西红柿品种,大家随便尝。”在阳高县龙泉镇东关村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王学斌向客人介绍他的新品种“甜脆脆”。

  在发展西红柿“特”“优”战略中,阳高县通过政府推动、项目促动、金融带动、科技联动、市场拉动“五环联动”,建车间、引企业、树品牌、拓市场、促销售,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产业链条。按照部署,2023年,全县西红柿种植面积将突破1万亩,总产量突破6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亿元。

  同时,依托西红柿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较大、专业化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乡镇,申报创建省级西红柿专业镇,全方位推动西红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创新营销策略,让品牌更“亮”

  黄花产业已经成为大同市的一张靓丽产业名片。

  如何让名片更“亮”?以黄花为媒,大同连续多年举办黄花丰收月活动,邀海内外朋友相约大同、走进大同,欣赏黄花美景,品鉴黄花佳肴,繁荣黄花文化,共话黄花产业未来。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大同市不断升级黄花产业发展,在种植上更加精细、在加工上更加精深;同时,发挥黄花的品牌效应,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如今,“小黄花”已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目前,全市黄花种植面积已稳定在26.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18.4万吨;黄花全产业链产值已由2020年的18.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超40亿元,产业质量明显提升。

  创新营销是品牌塑造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省以线上线下各类平台为抓手,不断拓宽农产品展销渠道,擦亮“晋字号”招牌。

  ——打造对外桥头堡。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前沿消费市场,依托省政府驻地办事处,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分别建立山西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推动更多农产品融合国内大循环中高端。

  ——搭建产销大平台。线上与京东联合举办“有机旱作·晋品”金秋消费季活动,汇聚全平台31家山西各地官方特产馆和1000家山西农业品牌旗舰店,在双十一、双十二等时间节点持续举办促销活动;组织我省农产品参加全国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综合性展会。

  9月2日,“曲沃果蔬+预制菜”走进大湾区招商推介会在广州市举办,旨在进一步拓宽外贸发展空间、抢跑农产品出海赛道。

  南林交大蒜、迷你苹果……在推介会上的特色美食品鉴环节,当地农品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称赞。

  “曲沃县立足全县蔬菜、水果、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将小麦、玉米、苹果、黄瓜、辣椒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晋字号农产品导入预制菜产业链,助推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曲沃县副县长樊奇选说,将持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菜篮子”基地提质增量工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借助网络,让武乡小米“闯”出新天地。

  “我的小米不愁卖。”50岁的韩登科是武乡县种粮大户标兵、网红电商。他说,这几年小米订单越来越多,带动了周边30多个自然村,500余户农户增收。

  武乡县具有种植小米的独特地理优势。近年来,借力山西小米省级区域公共品牌的契机,着力打造“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小米生产向集约型、效益型、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县谷子种植规模稳定在10万亩左右,年均总产量2万吨左右。

  在销售商渠道建设上,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发展“互联网+”的大好机遇,利用已经成熟的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产业深度融合。目前,与电商平台合作建成电商服务和收购网点覆盖75个行政村。

  融入文化元素,让品牌更“厚”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玉露飘香时。

  9月16日,2023年隰县玉露香梨采摘季活动盛装启幕,省内外的客商、梨果专家、网络主播、生鲜果企业和电商企业代表齐聚一堂,采摘游园、品鉴梨果、洽商合作、畅谈发展。

  隰县是“中国金梨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玉露香梨原产地”。近年来,当地在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有力地推动梨果全产业链发展。

  举办玉露香梨采摘季,今年已是第七届。今年聚焦梨果“种得好、储得好、卖得好”。目前,全县玉露香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3万亩,品牌价值达87.43亿元,规模、产量、美誉度均居全国第一。今年梨果产量预计达3500万公斤,产值2.6亿元。

  一部山西农耕文明史就是一部旱作文明史、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史。神农尝百草、舜耕历山、嫘祖养蚕、后稷稼穑发生在山西,通过挖掘融入文化元素,一些农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提起山西,人们就会想到老陈醋。

  山西有着3000多年制醋史。颗粒饱满的高粱,在工人师傅们手中,经历“蒸、酵、熏、淋、陈”5步、82道工序,少则一年,多则10年甚至更久,方能酿成“酸、香、绵、甜、鲜”回味无穷的山西老陈醋。

  为全面展示山西老陈醋传统生产技艺和历史文化内涵,山西老陈醋集团创立了这一工业旅游项目。今年上半年,东湖醋园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今年暑期,东湖醋园内游人如织。“卖醋的同时卖文化,让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对醋文化和品牌的宣传作用巨大。”东湖醋园旅游部负责人连佳说。

  近年来,山西老陈醋也逐渐走出国门,将中国醋文化带到了国外。目前,山西老陈醋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赋能,让品牌打造增添“时尚味”。

  一颗土豆蕴藏着多少力量?在岚县,借土豆花开旅游项目之机,从观赏土豆花到品尝土豆宴,从游览山川美景到餐饮、酒店,再到婚纱摄影、影视剧拍摄,形成了“赏游吃住购”一条龙旅游服务的模式,绘出土豆富民新图景。

  “土豆花儿开,花海掩村寨。漫山遍野的土豆花,亮出了大农业新风采。铺天盖地的土豆花,捧出了山里人的情和爱……”民歌《土豆花儿开》唱出了岚县高质量发展土豆产业的新风貌。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岚县抓种质源头,扩品种繁育,延产业链条,创美食美景,塑文旅名片,形成了“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多产业融合的特色全产业链模式。目前,全县土豆种植面积30万亩,带动种植、加工、文旅、餐饮等产业,涵盖了全县大约80%的劳动人口,形成了近15亿元的产业规模。(赵建军